中國茶香亟需科研猛料
良種茶園面積為8.2萬公頃,無性系比率上升至50.3%,比上年增加5個百分點,其中2007年新增無性系良種茶園13.4萬畝。在良種化過程中,加大了對老茶園換種改植力度!墩憬茶產業“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全省茶園無性系良種面積要占60%以上。為此,推進無性系良種茶園的改造與建設,是浙江省提升茶葉種植水平的重大任務。
武義縣是中國有機茶之鄉,浙江省重點產茶縣,是全省實施“有機茶工程”試點縣之一,也是《浙江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的茶葉規劃區。茶葉生產有較大的發展,2007年底,全縣共有茶園面積12.07萬畝,其中良種茶園5.82萬畝,良種化率48.2%。2007年新增無性系良種茶園180公頃,換種改植280 公頃。名優茶產量2606噸,產值2.3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加4.91%和8.25%。
有機茶,是中國人最早接觸的有機食品,如何得到有機茶,如何在種植加工實現“天然”,不加化肥、不打農藥就是不管不顧,讓茶自生自成嗎?
當然不是,“天然”的背后孕育著“非天然”的茶業科學技術。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大規模地研發和推廣有機茶生產,刺激了茶產業的發展。而作為新型茶類的有機茶如想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有相關的科學理論基礎和配套技術。中國首家有機茶研究院——浙江更香有機茶研究院副院長韓寶瑜為我們揭示了有機茶背后的秘密。
韓寶瑜說:“有機茶的科技創新是在分析現階段影響有機茶生產的關鍵限制因素進行研究,找出解決辦法后,先在企業示范、總結,最后在享有‘中國有機茶之鄉’的武義縣茶區推廣。比如,當前病蟲害是制約有機茶生產的瓶頸,尤其是假眼小綠葉蟬和茶尺蠖為害嚴重。通常在普通茶園假眼小綠葉蟬每年施用化學農藥十余次,而本公司茶園不施化學農藥,能夠控制葉蟬。2008年茶尺蠖在武義縣茶區大發生,2萬余畝茶園被吃成光桿,但更香公司2萬余畝有機茶園基本未受害。這主要是本院研制并推廣以昆蟲信息素為主的綜合治理技術、生態控制技術,累積了自然控制潛能,有效地制約了葉蟬和尺蠖。再如,借鑒日本和國內現代化茶葉加工廠的設計思想,結合自己公司技術體驗,設計建造了國際一流的連續化、清潔化加工廠,配置了連續成套的不銹鋼制茶設備,加入自己研發的加工技術。研制了飄香的‘更香有機茶’,供給國內茶葉市場,并出口美國等國家!
科技創新需要一種執著精神
“袁隆平院士,是我很敬佩的一位德高望重的科技工作者。我們做茶葉研究的其實和水稻研究很相似,都是農業范疇,都是搞農業科技現代化。想在農業領域出成果,不深入田間是不行的,想逃避烈烈炎日是不行的,一定要理論結合實踐,科技創新需要一種吃苦精神。當前我國科技人員老齡化,年輕科技工作者要擔當重任,繼承吃苦的精神。要想有科技成果,還想午覺多睡會兒是搞不出什么的成果的。袁隆平是一個榜樣,科技是需要執著的,理論一定要和實踐相結合!庇釋W文有點激動。
陳宗懋院士認為,科技創新是各項產業發展的動力和支撐,我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