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香亟需科研猛料
“以科技支撐、推動農業產業化,資金是關鍵!庇釋W文認為。
目前全國設有茶學專業的院校及茶葉專業學校有30多家,研究機構50多家,茶葉學會、協會16個以上。但每年投入的科研開發的經費并不多。同時我國茶葉科技人才及茶葉行業的綜合性人才少得可憐。
“政府牽線搭橋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科研院所的聯合,必要的時候,農業龍頭企業可參股農業科研院所。加快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和轉化,建立健全農業龍頭企業經營機制,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后勁;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扶持。農業屬弱勢產業,農業品加工增值率低、效益差,必須按照‘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理念,在土地使用上給予優先、優惠,特別是在資金扶持和金融服務上,政府要盡快建立為農業產業和農民服務的金融機制和政策性農業產業保險體系!
目前,我國茶普遍呈現茶樹良種普及率過低;茶園生產力整體水平低下,生產成本高;茶葉加工技術與設備落后;產品檔次低等諸多問題。打造先進科技的茶產業鏈條是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茶產業落后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對茶產業科技創新的投入不夠。
業界相關專家認為,當前全國各省縣經營模式,加工模式,銷售模式一盆散沙,應該用科技來促進來茶產業的生產、市場、銷售的標準化。當一個地方的特色茶種走向外地時,首先得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來培育市場和消費者,告訴他們如何欣賞這個茶種,如何判定其價值?一直以來,專家、廠家用感官來審評茶葉、評定等級和價格,缺少絕大多數人可理解、判斷的規范。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吳錫端認為,提高茶葉質量、降低茶葉生產成本、改善茶葉種植環境、提高效益,是今后中國乃至國際茶產業發展的趨勢,也是各國茶產業的發展方向。而我國茶產業的優勢需要凸顯,就必須發揮科研的強有力的作用,而這又以增加科研資金投入為重中之重。
有機茶香背后的“非天然”科技
“假如我們每人每年能吃一公斤有機米,那我們的國土就有470萬畝不再受到化肥農藥和其他化學物質的傷害。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470萬畝,占國土百萬分之三的面積,能永久生生不息、良性發展。470萬畝以每畝一年常規量用復合肥50公斤、尿素100公斤、碳氨80公斤為計,減少使用108萬噸化肥,減少使用9600噸農藥物質。假如讓自己每個月消費有機米和有機油,那么占個人飲食的60%以上都是有機的、完全健康的安全食品!庇釋W文不無感慨地說。
所謂有機茶,是指在優良茶園環境中栽培出優質的茶產品原料(鮮葉),在鮮葉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肥料、農藥和激素類,在鮮葉加工中清潔、連續、不加入化學添加劑,在成品茶貯運中潔凈保質,以此方式生產出的富于營養和保健功能的茶葉。近年來,國內外市場普遍茶需求量下降,價格走低,而有機茶銷售量快速增長,價格攀升,這是大趨勢。
浙江是我國的產茶大省,截止到2007年,共有茶園種植面積16.3萬公頃,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為8.2萬公頃,無性系比率上升至50.3%,比上年增加5個百分點,其中2007年新增無性系良種茶園13.4萬畝。在良種化過程中,加大了對老茶園換種改植力度!墩憬茶產業“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全省茶園無性系良種面積要占60%以上。為此,推進無性系良種茶園的改造與建設,是浙江省提升茶葉種植水平的重大任務。
武義縣是中國有機茶之鄉,浙江省重點產茶縣,是全省實施“有機茶工程”試點縣之一,也是《浙江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的茶葉規劃區。茶葉生產有較大的發展,2007年底,全縣共有茶園面積12.07萬畝,其中良種茶園5.82萬畝,良種化率48.2%。2007年新增無性系良種茶園180公頃,換種改植280 公頃。名優茶產量2606噸,產值2.3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加4.91%和8.25%。
有機茶,是中國人最早接觸的有機食品,如何得到有機茶,如何在種植加工實現“天然”,不加化肥、不打農藥就是不管不顧,讓茶自生自成嗎?
當然不是,“天然”的背后孕育著“非天然”的茶業科學技術。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大規模地研發和推廣有機茶生產,刺激了茶產業的發展。而作為新型茶類的有機茶如想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有相關的科學理論基礎和配套技術。中國首家有機茶研究院——浙江更香有機茶研究院副院長韓寶瑜為我們揭示了有機茶背后的秘密。
韓寶瑜說:“有機茶的科技創新是在分析現階段影響有機茶生產的關鍵限制因素進行研究,找出解決辦法后,先在企業示范、總結,最后在享有‘中國有機茶之鄉’的武義縣茶區推廣。比如,當前病蟲害是制約有機茶生產的瓶頸,尤其是假眼小綠葉蟬和茶尺蠖為害嚴重。通常在普通茶園假眼小綠葉蟬每年施用化學農藥十余次,而本公司茶園不施化學農藥,能夠控制葉蟬。2008年茶尺蠖在武義縣茶區大發生,2萬余畝茶園被吃成光桿,但更香公司2萬余畝有機茶園基本未受害。這主要是本院研制并推廣以昆蟲信息素為主的綜合治理技術、生態控制技術,累積了自然控制潛能,有效地制約了葉蟬和尺蠖。再如,借鑒日本和國內現代化茶葉加工廠的設計思想,結合自己公司技術體驗,設計建造了國際一流的連續化、清潔化加工廠,配置了連續成套的不銹鋼制茶設備,加入自己研發的加工技術。研制了飄香的‘更香有機茶’,供給國內茶葉市場,并出口美國等國家!
科技創新需要一種執著精神
“袁隆平院士,是我很敬佩的一位德高望重的科技工作者。我們做茶葉研究的其實和水稻研究很相似,都是農業范疇,都是搞農業科技現代化。想在農業領域出成果,不深入田間是不行的,想逃避烈烈炎日是不行的,一定要理論結合實踐,科技創新需要一種吃苦精神。當前我國科技人員老齡化,年輕科技工作者要擔當重任,繼承吃苦的精神。要想有科技成果,還想午覺多睡會兒是搞不出什么的成果的。袁隆平是一個榜樣,科技是需要執著的,理論一定要和實踐相結合!庇釋W文有點激動。
陳宗懋院士認為,科技創新是各項產業發展的動力和支撐,我國茶產業的發展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技創新的程度。首先就是要重視無性系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其次要重視現代化無公害清潔生產。此外,還應建立和完善茶業信息體系,使科研單位快速、方便地了解茶葉生產、銷售、海內外市場對科技的需要,使生產、銷售企業更容易了解和得到科技信息,促進科研面向產銷,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國家農業科研院所旨在以科研來推動農業的發展,與企業密切嫁接。但事實并非如此。當今農業科研院所的部分科技人員只會“紙上談兵”、“高高在上”,不會下地種田的情況很正常。很多冠以碩士、博士、教授、博導名頭的農業學者,缺乏對社會、對國情、對農業政策的起碼了解。有些農業科研人員對于二十四節氣都不了解,只滿足于做一些文字堆砌工作,偏激固執,信口開河,做了很多對社會發展并無多少益處的“空頭學問”。
俞學文認為,科技工作者踏踏實實搞科技,科研院所也踏踏實實,農業科技才有希望。只講理論性不結合實踐,只盯著眼前的利益,讓企業難以承受,部分國家級科研院所服務性缺乏服務性理念,還帶有官僚性的色彩,這是很要命的東西?蒲性核蟹⻊盏睦砟,要服務于企業服務于社會服務于行業,不要整天高高在上,讓與之嫁接的企業老跟著后面跑,要主動找企業進行嫁接,進行科研成果推廣。
而中國茶業的癥結也正在這里,俞學文有感而發。
“中國七萬家茶企的年總產值,竟只相當于立頓一家”,這是2009年中國茶葉博覽會上最熱鬧的一條新聞。2008年,立頓茶業年產值約23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茶產業產值總共僅300億元人民幣。
面對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歷史遺產,面對“七萬茶企總產值,只相當立頓一家”的事實,有識之士在思索......
作為世界茶葉的原產地,中國茶文化為何不敵日本“茶道”?作為第一個將茶賣到世界各地的國家,中國茶為何不如斯里蘭卡茶叫好?作為一個有著千年制茶傳統的國家,中國茶商業為何不如英國立頓茶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