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害蟲生態調控的原理
茶園害蟲生態調控的原理就是在了解茶園這種特殊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按照生態學的基本原則,從害蟲、天敵、茶樹及其他生物和周圍環境整體出發,在充分調查、掌握茶園生態系統及周圍環境的生物群落結構的前提下,研究各種生物與非生物因素之間的聯系;掌握各種益、害生物種群的發生消長規律及相互關系;全面考慮各種措施的控制效果、相互聯系、連鎖反應及對茶樹生長發育的影響,充分發揮以茶樹為主體的,以茶園環境為基礎的自然調控作用。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準則:無公害茶葉浙江省地方標準 為規范無公害茶葉生產過程,促進茶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由浙江省植?傉酒鸩莸摹盁o公害茶葉系列標準”浙江省地方標準已于2000年10月23日由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并于2000年11月18日開始實施,現將標準第2部分—生產技術準則(DB33/T290.2-2000)中“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準則”有關內容摘錄如下: 1、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植保方針,從茶園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將各類病蟲草害控制在允許的經濟閾值以下,將農藥殘留降低到規定標準的范圍。 2、農業防治 2.1選用品種:換種改植或發展新茶園,應選用對當地主要病蟲抗性較強的品種。向外地引種時,不得將當地尚未發生的危險性病蟲隨種苗帶入。 2.2適時采摘:采摘對棲居在茶樹蓬面上的病蟲如假眼小綠葉蟬、葉螨類等及芽葉病害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提倡機械化采摘。 2.3合理修剪:修剪既可培育樹冠,又可改變病蟲的生存環境,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如合理控制茶樹高度,可明顯地減輕毒蛾類害蟲的危害;春茶后進行樹冠改造,可減輕長白蚧、黑刺粉虱的危害;秋末輕修剪可明顯地壓低葉螨類的越冬基數等。 2.4茶園翻耕:秋末結合施基肥,進行茶園耕翻,可減輕次年象甲類發生,對在土壤中越冬的鱗翅目害蟲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2.5及時清園:秋末將茶園根際附近的落葉及表土清理至行間深埋,可有效防治葉病類和減輕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蟲的發生。 3、物理防治 3.1燈光誘殺: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其成蟲發生期,田間點燈誘殺,減輕田間的發生量。 3.2人工捕殺:對發生較輕、危害中心明顯及有假死性的害蟲,采用人工捕殺,減輕危害。 3.3提倡采用機械或人工方法防除雜草。 4、生物防治 4.1保護和利用當地主要的有益生物及優勢種群,控制使用殺蟲譜廣的農藥、減少茶園噴藥次數及農藥用量。 4.2提倡使用生物農藥 5、農藥防治 5.1加強茶樹病蟲的測報,及時掌握病蟲害的發生動態。 5.2按防治指標防治。按制訂的主要害蟲防治指標,嚴格掌握防治適期施藥,降低農藥用量。提倡一藥多治或農藥的合理混用。 5.3改進施藥技術。提倡低容量噴霧,一般蓬面害蟲實行蓬面掃噴;茶叢中下部害蟲提倡側位低容量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