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病蟲的綜合治理
茶樹病蟲害的防治,最早是利用自然因子控制病蟲。如采用人工捕捉和土農藥等方法治蟲。從40年代有機化學農藥問世以來,由于農藥對病蟲的防效高,在茶葉生產上起巨大的作用。但是,長期來大量地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化學防治的副作用,諸如害蟲的抗藥性出現;某些害蟲的再猖獗;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歷史經驗證明,依靠單項措施,包括化學防治、生物防治 均有局限性,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必須采用綜合措施防治病蟲。60年代起,在茶園中提倡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 相協調的綜合防治法。雖然它與以前的單項措施相比有一定的進展,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新時期措施的簡單組合,缺乏有機的聯系。1974年我國提出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綜合防治的觀念也不斷更新。以生態學和經濟學為依據,從茶園生態系各組成部分的錯綜復雜關系中,利用自然條件,選用適當和必要的防治措施,把病蟲種群數量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上。使病蟲綜合防治提高到綜合治理的水平。
茶樹病蟲防治的方法
茶樹病蟲防治原理除直接殺死病蟲外,主要是控制茶園生態環境,使之不利于病原、害蟲的生長和繁殖,而有利于天敵的生長和繁殖;使病蟲種群數量減小,天敵數量增多;提高茶樹對病原和害蟲的抵抗力。
茶樹病蟲防治的方法,按其作用性質廳以分為四種,即農業防治、生物防治 、化學防治和物理機械防治。
農業防治農業防治是應用栽培技術防治病蟲的方法。通過栽培管理可以定向地改變茶園生態環境,使之有利于茶樹的生長發育,提高對病蟲害的抗性,而不利于病蟲的生育、擴散,以控制病蟲種群數量。因此,正確地農業技術措施是病蟲綜合治理的關鍵。具體做法有:
選育抗病蟲品種:利用茶樹抗性的種質遺傳特性,進行定向培育,使之成為品種的穩定性狀。這是防治病蟲的根本措施。
茶樹品種間由于形態結構、生化萬分以及發芽的密度和遲早不同,存在著抗病蟲性的差異。如政和、水仙等大葉種葉片組織較薄,柵狀組織僅一層,持嫩性強,容易遭受茶餅病、云紋葉枯病和假眼小綠葉蟬等多種病蟲的危害,毛蟹、龍井種等品種,葉片組織較厚,柵狀組織二層,持嫩性差,一般較少受病蟲危害。貴州省湄潭茶葉科學研究所已選育的黔湄415、416對茶餅病、牡蠣蚧有較強的抗性。安徽省祁門茶葉科學研究所已選育的祁門119,對茶橙癭螨具有抗性。
分批及時采摘:茶樹新梢是多種主要病蟲,如茶餅病、白星病、茶芽枯病、假眼小綠葉蟬、茶跗線螨、茶橙癭螨等活動、取食和繁殖的場所。因此,分批多次采摘,不僅是保證茶葉質量的重要措施,而且可以直接防除病蟲。
修剪和臺刈:晚秋或早春進行修剪,可以恢復和增強樹勢,擴大采摘面,促進茶樹生長。同時修剪也可以減少越冬病蟲基數,起到預防來年蟲害的作用。尤其是對為害枝梢的病蟲如梢枯病、茶梢蛾等效果更為明顯。重修剪和臺刈對莖干病蟲和鉆蛀性害蟲有相當的防治效果。修剪和臺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