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生態系統中病蟲種群間的平衡
1、原因 根據半個世紀來國內外茶園昆蟲種群的演替規律,大量使用非選擇農藥品種,盲目提高農藥濃度,增加噴藥次數會導致茶園昆蟲區系中各種群間的不平衡,害蟲天敵種群受壓抑,使茶園昆蟲區系組成發生變化,誘至某種病蟲害猖獗暴發。要有效地控制害蟲種群,必須農藥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 措施協調起來,而不僅僅是三者的機械湊合。綜合防治的正確理解應該看作為一個生態學問題,有機地、協調地應用各項防治措施,使它們相輔相成,同時還要使各項措施與環境因素相協調,因為茶園生態系統是由復雜的生物群落組成,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任何一個組成部分的變動,都會直接或間接地、程度不同地影響整個體系的穩定,從而影響病蟲種群的沮長。因此綜合防治的目的應該是按照病蟲的種群動態以及與其相關的環境關系,利用適當的技術和方法,使盡可能地互相協調,以期控制種群數量,使病蟲種群密度保持在經濟危害水平以下,則不是要求徹底消滅各種病蟲,因為它實際上是不現實的,而且這既將提高防治成本,同時還將以大量消滅天敵作為代價。實踐證明,將病蟲種群數量保持在經濟危害水平以下,既不致引起經濟上的損失。相反卻提供了天敵昆蟲的食料,有助于茶園生態系統中病蟲種群間的平衡。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根據各種病蟲引起經濟危害的種群密度水平,確定平衡指標,只有在必要的場合和條件下才進行化學防治,以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使得調節環境的因素盡量不受或少受破壞。 在采取預防為主的原則和在嚴格執行植物檢疫措施的前提下,堅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從農業生產的全局出發,把病蟲害和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以及環境等各種因素之間的辯證關系,因地制宜地合理應用各種必要的防治措施,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蟲害。 2、平衡內容 基本上有如下四條途徑: (1)改變茶園生物群落的組成相,使害蟲、病菌的種類和數量減少、有益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增加。 (2)改變生物群落中各種群的營養、發育和繁殖條件,使不利于害蟲、病原,而有利于天敵。 (3)提高茶樹對病蟲害的抗蟲、抗病性。 (4)直接消滅茶園病蟲。 茶園病蟲平衡的方法,按其性質可分為:①農業防治②化學防治,③生物防治 。三類防治方法之間并沒有非常明確的界限,如抗病、抗品種的選育,國內將其列入農業防治,但國外也有將其列入生物防治 的。用微生物劑防治病蟲屬生物防治 ,但目前不少微生物制劑已成為商品生產,也可列入化學防治。因此這些防治方法絕不是相互隔絕的,而是相五交叉、滲透的。 (1)農業平衡防治就是在從病蟲害、茶樹、環境條件錯綜復雜的關系間,從農業技術措施上,有目的地定向改變某些環境因子,使不利于病蟲害的發生與為害,達到保護茶樹、防治病蟲的目的。農業防治是綜合防治的基礎,它包括有豐富的內容。 選育抗病蟲品種是茶樹病蟲防治上的一項重要措施,不同茶樹品種對各種病蟲害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抗性是茶樹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和病原微生物、害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