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紅壤地區土壤鎂素狀況及鎂肥施用技術
成果系“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專題“紅壤帶中南部丘陵區糧食與經濟林果牧高效綜合發展研究”(96-004-03-03)和湖南省重點科技項目“湘南丘陵區紅壤綜合冶理”(01-961-01)中“水土資源高效利用新技術”子專題的研究結果。根據南方地區高溫多雨、土壤供鎂能力低,以及鎂是植物必須的中量礦質營養元素,隨氮、磷、鉀化肥投入增加和生產力提高,鎂缺乏已成為農業生產的限制因素的基本特點,采用土壤化學和植物營養學的基本原理,首次在南方紅壤地區對主要土壤類型的鎂素形態、含量與分布、有效鎂含量的供應能力、細胞結構和酶系統等生理生化作用 的影響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表明紅壤類土壤的鎂素不足已成為當前作物生產的重要障礙營養元素之一;通過在湖南、廣西兩個。▍^)22種作物、236個田間試驗,證明了施用鎂肥有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的良好作用 ,一般可提高作物產量15%左右,鎂肥已成為新的重要肥料品種;提出了鎂肥有效施用條件,包括土壤有效鎂含量、作物種類、鉀鎂平衡比例和鎂肥種類等,為鎂肥的推廣應用和提高鎂肥施用效果提供了科學依據。該成果屬農業技術類研究成果。成果可在南方地區紅壤類土壤上和甘蔗、木薯、花生、油菜、辣椒、柑桔和茶樹等旱地植物上普遍應用,無副作用 。該成果在同類研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3年來,僅在湖南、廣西的20多種作物上推廣施用鎂肥31.4萬公頃,取得直接純經濟效益33872萬元。該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于經費的限制,對鎂形態轉化研究深度不夠;今后應繼續從化學動力學方面揭示不同形態鎂之間的相互定量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