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茶害蟲綜防
有機農業是指一種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的農業生產體系,發展有機農業是遵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模式。在有機茶生產過程中,病蟲害是威脅茶葉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病蟲害防治是有機茶生產中的重要環節。采用有機害蟲治理(OPM Organic Pest Management)是近年來針對有機農業生產體系而提出的病蟲害防治的基本途徑,OPM采用農業、生物、物理的措施與某些有機農業允許使用的化學物質相結合來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其中某些天然化學物質僅在其它措施難以奏效的情況下才可使用。有機茶園的病蟲害生物防治 必須達到無污染、無殘留的防治要求,其防治策略應以農業防治為主、各種生物防治 技術為核心,同時發揮牲物理防治的優勢,從而使所產生出的茶制品達到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標準。
一、農業防治:
茶樹害蟲作為茶園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茶園環境中任何組成部分的變動都可能影響害蟲和發生及種群數量變動。茶園的采剪制度、栽培技術、田間管理不僅影響害蟲賴以生存的茶樹或其它生物的生長發育,也影響土壤、小氣候、以及天敵的變化,并直接或間接影響害蟲的發生與消長。有機茶生產中,根據害蟲、創造有利于茶樹生長發育、不利于害蟲發生發展的環境條件,有可能抑制或消滅害蟲為害。
(一)農業防治的特點:大多數農業防治可結合采剪、耕作、施肥等技術進行,不必另增投資;防治方法有效、安全,易于推廣,措施多樣,對害蟲的抑制作用持久、綜合。其局限性是見效緩慢,不易覺察,易被忽略;防治效果不明顯,或僅能在某種程度上減輕蟲害,某些措施有時可能與防治害蟲矛盾。
(二)常用的農業防治措施:采摘、修剪和臺刈:根據害蟲的生活習性,大多數棲葉性茶樹害蟲可采用采摘或修剪和臺刈的方法去除。及時采摘、合理修剪、臺刈可改善茶園通風透光條件,抑制喜濕或郁閉條件下的黑刺粉虱、介殼蟲等發生,不及時采摘可導致小綠葉蟬、茶蚜等嗜葉性昆蟲的數量增長。
耕翻整地:冬季結合施用有機肥進行深耕培土,可將土表層和落葉層中越冬和害蟲如茶尺蠖,扁剌蛾蛹,茶葉斑蛾幼蟲、茶葉夜蛾、茶短須螨等害蟲的蛹、幼蟲和卵及多種病原物深埋入土中,同時,也可將深土層中越冬的害蟲如蠐螬,象甲類幼蟲暴露于地面,使之因環境不適或天敵捕食而致死,翻土時結合適當鎮壓,可造成機械死亡或蟲蛹翌年無法羽化出土。中耕可促進通風透氣,促進根系生長和土壤微生物活動,破壞害蟲的地下棲息場所,一般夏秋季節翻土1-2次為宜,對麗紋象甲發生嚴重的田塊,在春茶開采前可深翻一次能大量減少害蟲的發生量。
合理種植:開辟新茶園時選用無病蟲的種子和苗木,一般情況下,盡量采用叢栽或條栽(播)的方式,避免過度密植,以利于創造一良好的茶園生態環境。
適當間作:小綠葉蟬發生嚴重的茶區,茶園不宜間作花生、豬屎豆等豆科作物,斜紋夜蛾發生地區不宜與甘薯間作,茶園附近的果樹或種植遮蔭樹也是介殼蟲,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