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發展史(起源)|初級茶藝師教程
文化已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了較豐富的茶葉物質,茶葉生產、加工有了一定的規模:二是茶葉科學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茶事活動由實踐開始上升到理論;三是飲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完美的體現,如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禪、道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四是有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詩茶畫作品產生等。
如唐代茶詩數不勝數,著名詩人有:李白、白居易、杜牧、柳宗元、盧仝,皎然、元。▃hen)等100多人約400多首;五是作為上層建筑的茶政開始出現。唐政府規范茶葉,為增加財政收入。初立榷(zha)茶制,實行茶葉專賣!在浙江顧渚山設立“貢茶院”。在這一時期,世界第一部茶葉、茶文化專著——《茶經》問世,它由唐代陸羽所著,成書于公元780年!茶經》內容十分豐富,是一本茶葉百科全書。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制茶學、分類學、生態學、數理學等;同時,還記載了唐代以前有關茶的不同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數理等書籍,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四)飲茶風氣的興盛
到宋代至明初,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可以說到了鼎盛時期。因此,我們說:“茶興于唐、盛于宋!痹谶@一時期,茶葉產品開始由團茶發展為散茶,打破了團茶、餅茶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時出現了團茶、餅茶、散茶、末茶。我們平時喝的綠茶、紅茶就屬于散茶。
宋代“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宋微宗《大觀茶論》記載了茶的產制、烹試及品質。飲茶之風非常興盛,盛行“斗茶”的點茶法。
都市里茶館文化非常發達(《水滸》中藩金蓮與王婆的茶館)。(茶館早在唐代就已出現《封氏聞見記》中記載一老嫗上街販賣茶水)
由于氣候寒冷,茶區也大面積地進行了南移,使茶業上市提前一個月。茶區進一步擴大,由唐代43州擴大到當時的66州242縣。
宋代詩人嗜茶詠茶甚多,有:歐陽修、梅堯臣、蘇軾(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期人)、范仲淹(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還出現了茶畫,如趙孟兆頁 (fu ) 的《斗茶圖》,《清明上河圖》
(五)飲茶風氣的鼎盛
1、明洪武21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罷適龍團,惟采茶芽以進”。此為茶史上一個標志性舉措:一則由以前的煎煮法變遷到沖泡法;二則使茶葉制作技術更加以改進。致使茶類更豐富,還出現散茶類如:綠茶、花茶、烏龍茶(明中期)、紅茶(閩官安微人余干臣);綠茶由原來的蒸青技術發展到炒青技術。
明末清中期,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館興起,并發展成為適合社會各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 “客來敬茶”也已成為普通人家的禮儀美德。
2、由于茶葉制作技術的發展,清代基本形成現今的六大茶類,除最初的綠茶之外,出現了白茶、黃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茶類的增多,泡茶技藝有別,又加上中國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使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①工夫茶是適應葉茶撮泡的需要經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大約在明代江浙一帶都市為中心發展到閩粵一帶,至清代時轉移到閩南、潮汕一帶,形成現今的“潮汕工夫茶”(潮汕四寶——潮汕烘爐、孟臣罐、玉書 、若琛甌)。
最早記述工夫茶藝的是清代袁枚《隨園食單》“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不忍邃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
工夫茶藝講究茶具的藝術美,沖泡過程的程式美,品茶時的意境美和環境美、音樂美。
明清茶文化在文化藝術上除茶詩、茶畫外還有茶歌茶舞茶戲等。乾隆六下江南,五詠龍井《觀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也許大家對綠茶、紅茶比較熟悉。綠茶就是茶葉經過殺青、炒青、揉捻、曬青后制得的茶葉,沒有經過發酵,所以它能保持翠綠的色澤。紅茶,是茶葉經過完全發酵制得的茶。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制法,其品質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并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嘗后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如果大家想減肥的話,建議多喝一些烏龍茶,它的潤腸通便作用比較明顯。)
注:
1、如何理解中國茶文化基本形成于唐代?
2、《白虎通義》中記載神農氏生活的區域+史學專家考證發現的湖南炎帝陵+湖南茶陵縣(自古最早以“茶”命名的縣郡),可以確切的論證:茶祖在湖南(*注:茶圣陸羽出生在湖北竟陵——今“湖南天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