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茶葉種植管理技術|茶樹種植
壯苗。新種植茶園會有不同程度的缺蔸現象,要及時補植齊苗,做到補一蔸活一蔸,增施肥料,趕上早植茶樹。
3.防護林、遮蔭樹、綠肥的種植
園區周邊防護林帶樹種,要求能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植株高大、抗風力強、生長快、與茶樹無共同的病蟲害及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如杉木、松樹、烏桕、苦楝、合歡、樟樹、女貞、柏樹、榆樹等。園區內遮蔭樹和行道樹應選擇根系分布深,樹冠寬大,葉片稀疏,病蟲害少,冬季落葉的樹種,如臺灣相思、托葉楹、大葉合歡、泡桐、山蒼籽、烏桕、銀杏、杜仲等。間種綠肥:夏季可選種豬屎豆、田菁、綠豆等;冬季可選種紫云英、苕子、箭舌豌豆、蠶豆等。茶園梯壁坎邊選種紫穗槐、鋪地欄、無刺含羞草、木豆等綠肥。
三、無公害茶園的管理
1.無公害茶園修剪技術
茶樹修剪是塑造高產優質樹冠所必需的技術措施,利用茶樹的分枝習性,使茶樹向壯,矮、密、齊的方向發展,促進新梢伸育,平衡芽數芽重,使之增調,加速樹冠覆蓋度形成。茶樹修剪是對樹體的生理刺激,也是一種創傷,所以剪次不能過頻,應掌握周期和深度,因樹、因齡選擇剪法,交錯使用,以培育和維持高產優質樹冠。
茶樹在幼年期主要用定型修剪方法改變其自然生長狀態,建造分枝密集,幅度開闊的高產優質樹冠,要求修剪時作到:
各枝條平衡發展,避免高低參差;各枝條應粗壯短實;留下枝條位點好,避免形成樹冠時空缺;對于頂端優勢強、分枝稀疏的品種要壓低主枝,扶助側枝。茶樹在成年投產期的修剪主要有輕修剪、輕修平和深修剪。輕修剪目的是調節芽數、芽重、刺激樹冠而生產枝育芽能力;輕修平是程度很輕平整樹冠面的修剪,起調整發芽基礎作用;深修剪是主產枝衰老時重組生產枝層的措施。茶樹在衰老期的修剪是重修剪和臺刈。重修剪是主枝和矮位分枝尚可利用的樹冠修剪方法;臺刈是齊地剪平,是主枝已無利用價值的重組樹冠方法。
2.無公害茶園土壤的管理
土壤條件的優劣是茶樹質量的重要決定因素,也是茶樹的立地之本。常規種植的茶園,可在行間種植豆科綠肥或飼料作物,土壤深耕、鋤草并以秸稈、草料、欄肥等有機物覆蓋土表或深埋于土中,以改善土壤理化形狀與土壤環境,培殖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機質和生物活性。對土壤肥沃松軟、無雜草、樹冠覆蓋率高的茶園,應實行減耕或免耕。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來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3.無公害茶園水分的管理
茶園水分管理應以保水為主,一般要求耕層土壤的相對含水量在75%-90%,保證茶樹能正常生育。茶園土壤進行鋪草覆蓋,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度等,以減少水分蒸發,涵養水分。 建園時規劃好水利設施,在干旱嚴重,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降低到70%以下時,茶園應及時引水灌溉。
4.無公害茶園施肥技術
無公害茶園施肥除了滿足茶樹生長所需的養分外,還要講究施肥的經濟效益,更要遵循無公害茶樹營養管理的基本原則,達到節約高效、改土低殘、保證產品品質的無公害目標。堅持安全科學施肥,以施有機肥為主,嚴控無機肥,營養元素平衡,保證生產的可持續性;蕬_溝深施,采用有機農業系統生產的經l-6個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包括無污染的各類餅肥、綠肥、作物殘體、泥炭、蒿稈、海草等類似物質以及經過堆制處理的食物和林業副產品。追肥:經高溫堆制及無害化處理的人糞、畜禽糞便等有機肥料,開溝施入茶園。
5.無公害茶園病蟲害防治技術
無公害茶園病蟲害的防治,應該從茶園整體的生態系統進行考慮,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結合茶樹的生產管理,首要采用農業、生物防治措施,安置殺蟲燈,及時采摘和修剪茶樹,適時鋤草與耕作,改變病蟲生長的適宜環境條件,減少因雜草、土壤發生聯系的病蟲為害;茶季結束后及時清園,允許使用石硫合劑封園,以減少次年病蟲的發生量,但不得在茶葉采收季節使用;不用或少用化學農藥,利用天敵和使用生物農藥(包括植物制劑和微生物農藥)防治茶樹病蟲害,必須使用時應選擇在茶葉生產上允許使用、低毒低殘留、當對安全的農藥。
6.建立生產檔案
茶園的所有生產活動都記錄在檔案中,要詳細,包括除草、灌溉、施肥、噴藥等,記錄農藥化肥施用的種類、時間、方法、用量等,建立化肥農藥可追溯系統,以確保產品無公害的品質。
四、總結
2013我縣茶葉種植面積達到8.4萬畝,產量0.52萬噸,茶葉內外銷大約各占一半,但內銷無位,外銷無價。當務之急是抓好茶葉衛生質量問題,全面提高茶葉品質與檔次,確保消費者安全,及時掌握產銷動態,拓展市場,使大埔縣茶葉產業逐步走上標準化軌道,并穩步發展,這是我縣茶葉發展的唯一出路。
無公害茶葉種植管理技術
茶樹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