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經典解析——從“357”到“津喬·叁伍柒”
外,與國際接軌,“357”標準誕生。
清末民國的圓茶,延續古代傳統,七子是標準,也有五子、八子等規格。清末民國后,七子圓茶作為“消費主流”隨華僑到了海外,“僑銷圓茶”歷史由此展開。
六十年代,僑銷為主的餅茶統稱圓茶。藏銷茶為“緊茶”,即蘑菇茶。(蘑菇茶后來由于推廣機械制茶,發展成了250克的磚茶,即“邊銷磚”。)為了僑銷茶出口創匯,調整圓茶的稱呼,統一為“云南七子餅茶”。
之后,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為了配合出口,按國際慣例每件30千克,內裝12筒(俗稱1打),并延續“七子餅”的“傳統標準”。
故30千克/12筒/7餅就得到每餅357克的推斷,“357”的標準誕生了!這個標準作為經典一直沿用至今。
“357”之經典
作為普洱 茶里程碑式的符號,“357”的形成過程就是一部普洱 茶努力走出深山、走向世界的艱辛發展史。各個時期茶人的艱辛和開拓精神讓我們感動,這才是“357”真正的經典所在。
用經典傳承經典——津喬·叁伍柒
茶,不僅是身體的需求:生態,好喝;更是精神的需求:喝并思索著。津喬始終以這個時代的“制茶人”和“茶生活體驗者”自居。
對于“357”歷史的這份感動,津喬通過“津喬·叁伍柒”這樣一款茶,致敬歷史,傳承經典,傳遞經典,讓更多人了解普洱 茶的歷史,更珍惜今天我們得到的精致好茶。
津喬·叁伍柒制作
創意:繁體“叁伍柒”,回歸傳統;選取“七子餅”筒裝這一決定性的經典元素,致敬歷史,傳承經典。
制作細節:叁重原料篩檢,伍大優質津喬古茶園,柒步傳統工藝,以專業的視角,精心締造普洱 茶之典范,用“叁、伍、柒”重新詮釋經典。
叁重原料篩檢:鮮葉精選(老樹春季一芽三葉)、毛料人工精揀(老梗、黃片)、機械精揀(靜電除雜機、色選機)。
伍大優質津喬古茶園:西半山—丙山、懂過;東半山—那蕉、邦界、忙蚌。
柒步傳統工藝:攤晾、殺青、揉捻、曬干、石磨壓制、棉紙包裝、筍葉包裝
茶品細節:
標準裝:357克餅,每件4提合28餅。
品鑒裝:約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