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后發酵”之謎
工地因路途遠近不同,需時約一、二十天不等,加之當地氣候濕熱,所以將曬青毛茶灑水后用篾籃、筍葉包裝是曬青毛茶在運輸中自然形成特有陳香的普洱 茶品質的重要原因。后隨著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制茶技術的進步,倉儲和包裝的改善,由運輸、包裝引起的自然后發酵 條件已不復存在。
至遲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濕水后發酵 對普洱 茶品質的良性促進已為制茶者所充分認識到,并成為一種刻意行為,具有一定保密性,故“印度之依制無成,或以此耶”。雖尚未成為一種完善的加工工藝,但已初具形態,可視為后世發水茶及普洱 熟茶的雛形。
而同樣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左右,以香港為代表的部分海外市場已經有了對普洱 陳茶的需求,從而引發了商家將新茶存放陳化后再抬高價格銷售的行為,證明當時商家和消費者們對普洱 茶的越陳越香特性已經有了清楚的認識。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舊時普洱 茶的“后發酵 ”是在特殊歷史、地理、氣候條件下,因當時的特殊包裝方式,在運輸過程在無意中形成的,因史料記載的缺乏,其源自何時尚不能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至遲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后發酵 ”對普洱 茶品質的良好促進已經被當時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所充分的認識和利用,并一直延續至今。在現代制茶科技不斷提高,制茶技術不斷改進的情況下,現代普洱 茶的濕水后發酵 已經發展成一種完善成熟的加工工藝,區別于其它茶類加工。并形成現代普洱 茶獨特的品質特征。同時,自然后發酵 形成的普洱 茶的越陳越香品質,也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了現代品飲者們品鑒普洱 茶時的一個重要標準。而普洱 茶正因為具備了越陳越香的特質,才能在現代各類名茶中異軍突起,成為“可以喝的古董”,被不同人群所鐘愛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