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后發酵”之謎
quo;。(勐海文史資料:李拂一1939年所著《佛海茶業概況》)
5、緊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蓋”。黑條者再包于二蓋之外曰“高品”。……“高品”須先一日濕以相當之水分曰“潮茶”。經過一夜于是再行發酵 。成團之后,因水分尚多,又發酵 一次,是為第三次之發酵 。數日之后,表里皆發生一種黃霉。藏入自言黃霉之茶最佳。……印度茶業總會,曾多方仿制,皆不成功,未獲藏人之歡迎。這或者即是“緊茶”之所以為“緊茶”之唯一秘訣也。(勐海文史資料:李拂一1939年所著《佛海茶業概況》)
6、佛海一帶所產茶葉,品質優良,氣味濃厚,而制法最稱窳敗,不規則之多次發酵 ,僅就色澤一項而論,由綠而紅以致暗褐,印度之依制無成,或以此耶。(勐海文史資料:李拂一1939年所著《佛海茶業概況》)
7、茶葉原料的收購,習慣上有現購、預購兩種。預購:根據買賣雙方協商,預付訂金,俟茶農采回茶葉初步加工成散茶后,買主到各有關村寨預售人家驗收過磅,結清價款,仍寄存原處,按計劃雇用牛腳運回廠內,最后揉成緊茶。……緊茶制成后,經過約半個月的冷卻發酵 時間才進行包裝。(云南文史資料選輯:張相時著《云南恒盛公商號經營史略》)
簡析:綜上所述,早至五百多年前,云南民間所制曬青茶已有類似現代黑毛茶初制的捂堆“發酵 ”(少數民族稱其為“發汗”),而清代以后,云南各茶區茶葉初加工由茶農完成,后各商號購買并運到總店加工后出售,在進行曬青毛茶和緊茶的加工和運輸時,已形成或有意或無意的“后發酵 ”行為,從而促使部分茶品在進行最終銷售前,已形成完全區別于普通綠茶的“后發酵 ”品質特征。
三、自然陳化的的發現與盛行
1、江城一帶產茶,但以易武所產較好,這一帶的茶制好后,存放幾年味道更濃更香,甚至有存放到十年以上的,出口行銷香港、越南的,大多是這種陳茶。因為一方面經泡,泡過數開仍然有色有香;另方面又極易解渴,且有散熱作用;所以香港一般工人和中產階級很喜歡喝這種茶。這種茶一部分還從香港轉運至新加坡、菲律賓等地主要供華僑飲用,因而銷量也比較大。……由于越陳的茶價值越賣得高些,我們一方面在江城收購陳茶,一方面增加揉制產量……到了1940年冬季……(云南文史資料選輯:馬澤如口述《原信昌商號經營泰國、緬甸、老撾邊境商業始末》)
2、我們對茶葉出口一事,在抗戰時期是很重視的,它給我們帶來的利潤不少。易武、江城所產七子餅茶,每筒制好后約重四斤半,這種茶較好的牌子有宋元、宋聘、乾利貞等,稍次的有同慶、同興等。在江城所加工的茶牌子較多,但質量較低,俗語叫“洗馬脊背茶”,不像易武茶質細味香。這些茶大多數行銷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