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水北 資水南:茯磚茶加工南遷記(下)
32.4厘米,寬22.5厘米、厚4.8厘米,益陽茶廠機制茯磚,每塊為2公斤,長35厘米,寬18.5厘米,厚5厘米。
從1950年試制,1954年開始批量生產,一直到1958年,茯磚茶生產加工以手工操作為主,沿襲“涇陽磚”的傳統工藝,名曰“筑磚”。分秤茶、炒茶、灌茶、筑茶、驗茶、晾茶等步驟。每三人劃分為一個生產作業組,俗稱棒組,每筑好一封茶,須來回筑一百多棒,每個棒組日產茯磚300片左右。
《益陽伏磚》里記載了很多重要資料。
1959年7月1日,益陽茶廠建成投產,專門加工茯磚茶,該廠對制茶機具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與革新,對茯磚茶加工工藝和技術,也進行了較大的變更和改進,建廠初期,在工藝和技術方面諸如切茶、碾制、發酵、電動進料、蒸拌機等等進行了多方位的改進,又如改手筑為機壓;改炒茶為蒸汽蒸茶;改木炭火洞為煤炭地爐;特別是半成品通過熱處理后再蒸壓的方法,解決了原料初制渥堆的不足,消除了青澀氣味和有害霉菌,促進了茶葉內含物的變化,提高了茯磚的質量。逐漸擺脫原始的手工操作,由半機械化生產走上了機械化乃至自動化的道路。
茯磚茶的生產從涇水北岸的涇陽,南遷到資江南岸的安化江南、小淹白沙溪、到益陽市區南岸的益陽茶廠,一路走來,質量越來越好,產量越來越多,品種越來越全,成為全國最大的茯磚茶生產廠家,質優價廉的茯磚茶系列產品主銷新疆、青海、甘肅、西藏等省區,深受銷區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為支援邊區建設、加強民族團結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從而也徹底結束了數百年來安化只供應茯磚茶原料的局面,開啟了茯磚茶生產的新紀元。(資料來源:益陽日報,作者: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