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水北 資水南:茯磚茶加工南遷記(下)
;人民茯磚”。
通訊還介紹了安化茶廠試制茯磚的目的與經過以及試制的結果。
對于中國茶葉標準研究委員會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簡要介紹如下:為使我國出口茶葉實現標準化,1952年10月,外貿部通知中國茶業公司成立“中國茶葉標準研究委員會”,并邀請農業部、農業科學院,對茶葉名稱、品級標準、加工規程、包裝規格等問題進行研究。北京會務由外貿部主持,具體工作由中茶總公司負責,華東、中南、西南地區分別由上海、武漢、重慶商檢局負責,分別聯系當地中茶區公司或辦事處及農業部門、學術研究部門組成分會。
由中國茶葉標準研究委員會中南分會編輯發行的《茶業導報》是當年茶葉界最權威的雜志之一,它關于安化茯磚茶在1954年仿制成功的報道應該是客觀公正,準確無誤的。
涇陽茯茶的全面停產
抗日戰爭前,涇陽縣城有茶廠60多家,自武漢淪陷后,僅存八家。新中國成立之初,涇陽將所剩的8家茶廠組建成立人民茯茶廠,生產的“人民”牌茯磚茶享譽西北。1953年,公私合營生產規模擴大,組建的大型茶葉加工企業“陜西咸陽人民茯茶廠”,使咸陽成為大型的茶葉集散地和加工地,這個時候,茯磚茶已在安化試制成功,并開始大批量生產,開啟安化和涇陽共同生產階段。到1958年,安化的茯磚茶加工已達3486.99噸,達到并超過了解放初期涇陽的生產加工能力。
1958年,緣于“陜西加工茯磚茶,存在原料二次運輸,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則”,中央政府下令取消陜西咸陽人民茯茶廠,將茯磚加工的任務全部交由湖南承擔。
1959年,益陽的茯磚茶產量達到了6391.28噸(其中安化3151.24噸),基本上能夠滿足銷區的需要。
茯磚茶加工南遷的歷史證明,這種“兩頭在外”(原料生產在外地,產品銷售在外地)的生產經營模式終將被淘汰;所謂的“三不離”核心技術再如何保守封閉終將被攻破;效率低下、質量難以掌控的手工作坊式的生產終將被機械化生產所取代。
1958年后,隨著人民茯茶廠的停產,涇陽茯磚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涇陽茶史上曾經的輝煌成為歷史,茯磚茶在它的原料產地譜寫新的篇章。
開啟茯磚茶生產新紀元
當代茶圣吳覺農在《湖南茶業史話》寫到:邊銷磚茶主要有兩種,一種稱“茯磚”,一種稱“老青磚”都是以比較粗老的葉子作為原料,湖南一般稱為“老茶”的就是。茯磚原在陜西涇陽縣制造,所以又稱“涇磚”,老青磚過去多在湖北洋樓洞制造,因此有稱“洞磚”的,現在正巧,青磚茶仍在湖北的趙李橋設廠制造,茯磚茶則在益陽專區設廠制造了。
吳老發表這篇文章是在1964年,當時益陽茶廠已經建成投產5年了。從1954年起,茯磚茶在安化成批生產,當初生產的茯磚茶沿用“人民”牌茯磚的名稱,每封凈重3公斤,長31.5厘米,寬22.5厘米,厚2.7厘米。后來改用“中茶”牌商標,長32.4厘米,寬22.5厘米、厚4.8厘米,益陽茶廠機制茯磚,每塊為2公斤,長35厘米,寬18.5厘米,厚5厘米。
從1950年試制,1954年開始批量生產,一直到1958年,茯磚茶生產加工以手工操作為主,沿襲“涇陽磚”的傳統工藝,名曰“筑磚”。分秤茶、炒茶、灌茶、筑茶、驗茶、晾茶等步驟。每三人劃分為一個生產作業組,俗稱棒組,每筑好一封茶,須來回筑一百多棒,每個棒組日產茯磚300片左右。
《益陽伏磚》里記載了很多重要資料。
1959年7月1日,益陽茶廠建成投產,專門加工茯磚茶,該廠對制茶機具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與革新,對茯磚茶加工工藝和技術,也進行了較大的變更和改進,建廠初期,在工藝和技術方面諸如切茶、碾制、發酵、電動進料、蒸拌機等等進行了多方位的改進,又如改手筑為機壓;改炒茶為蒸汽蒸茶;改木炭火洞為煤炭地爐;特別是半成品通過熱處理后再蒸壓的方法,解決了原料初制渥堆的不足,消除了青澀氣味和有害霉菌,促進了茶葉內含物的變化,提高了茯磚的質量。逐漸擺脫原始的手工操作,由半機械化生產走上了機械化乃至自動化的道路。
茯磚茶的生產從涇水北岸的涇陽,南遷到資江南岸的安化江南、小淹白沙溪、到益陽市區南岸的益陽茶廠,一路走來,質量越來越好,產量越來越多,品種越來越全,成為全國最大的茯磚茶生產廠家,質優價廉的茯磚茶系列產品主銷新疆、青海、甘肅、西藏等省區,深受銷區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為支援邊區建設、加強民族團結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從而也徹底結束了數百年來安化只供應茯磚茶原料的局面,開啟了茯磚茶生產的新紀元。(資料來源:益陽日報,作者: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