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視頻神農嘗百草—關于茶的起源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唐代陸羽在《茶經》里如是寫道:“幾乎所有古代史籍中說到茶都不得不提到5000多年前的神農氏!神農氏生活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當時人們已經步入新石器的全盛時期,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逐漸發達,這就是傳說中的神農時代,神農氏則是這一時期的集中代表。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很廣,影響很深。漢代有托神農之名而作的藥書《神農本草經》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時此日,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古人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來,便以火生煮羹飲,就象人們今天煮菜湯一樣,那時的人們只把它作羹湯來飲用,或以茶作菜來食用。《墨子春秋》是本記載春秋時代齊景公的宰相晏嬰生平事跡的史書,該書有一段以茶作餐菜的記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飲,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齊嬰吃的這種“茗茶”就是新鮮的不經曬干的茶葉。這種以茶作菜的風俗,在現代某些地方還能看見,如云南基諾族至今還有吃涼拌菜的習慣。所謂涼拌茶就是把采來的新鮮茶葉揉碎放在碗里,加上少許大蒜、辣椒、鹽等配料,再加上泉水拌勻,就成為美味可口的佳肴了。在周朝,人們為了長時間保存茶葉,以用作祭品和進貢,開始把茶葉曬干,以便保存。在3000多年前,巴蜀一帶已用所產茶葉作為貢品了,同時也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茶園。當時四川的樂山、彭山已經成為中國的名茶產地。其實,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任何一種物種往往是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后,才被人類所發現和利用,茶也脫離不了這一自然規律。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方慢慢擴大開來,又經過很久很久以后,才逐漸見諸于文字記載,茶的飲用方式也不例外。生煮或曬干到用時再煮羹飲茶是古代最原始的茶類,羹飲茶中采下的鮮茶葉經過陽光曝曬,內質發生一定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又是古代最早的制茶法,使茶便于保存和運輸。到了漢代,茶已經成為四川民眾的常用飲料。西漢末年,王褒在《僮約》里列舉了各種雜役,其中有兩樁與茶有關,那就是“烹茶盡具”和“武都買茶”,意思就是規定仆役必須經常烹茶、洗滌茶具,還必須到武陽去買茶。大約到了三國時代,人們飲用的茶,已由生食生煮及曬干收藏后羹飲蔬食,一變而成餅茶。三國時期張揖《廣雅》就有這樣的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边@就是說人們將采來的茶葉先作出成餅,曬干或者烘干,飲用時碾末沖泡,加佐料調和作羹飲!稄V雅》的這段記載,是現在人們所能見到的有關茶的最早的加工記載。三國時期,也正是中國古代茶文化初步形成的階段。兩晉以后,隨著茶文化與中國各地社會生活和其他文化的進一步融合和相互影響,越來越多的文人加入了飲茶的行列。西晉時期一些有識人士還提出以茶養廉的問題,出現了陸納、恒溫以茶代酒和齊武帝以茶代三牲為祭的事例。秦漢到西晉時期,是巴蜀茶業繼續繁盛的時期,也是中國茶葉由巴蜀走向全國和茶業重心開始東移的重要時期。由于地理上的優勢,長江中游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慢慢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茶業重心繼續向東南推進。隨著隋朝京杭大運河的修鑿和唐朝經濟政治文化的強盛,中國茶業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
歡迎手機訪問 茶葉網-手機版 (www.hqbet881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