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學家李聯標:茶葉科學研究先驅之一
恢復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李聯標一向注重實踐,每年由他編寫茶葉技術指導綱要和主編茶葉訓練班教材,主講生產技術,深受茶葉生產第一線同志的歡迎。
李聯標的茶學理論基礎深厚,對茶葉科技有比較全面的了解,能掌握國內外茶樹栽培和茶樹選種發展動態,從而提出過不少帶有方向性的研究課題,如“舊茶園改造技術研究”、“茶樹播種方式與密度試驗”、“茶樹高產規律與技術指標的研究”、“茶樹品種資源的收集、保存與利用”等。20多年的實踐證明,他提出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既促進了全國茶葉產銷的發展,又促進了茶葉科學研究逐步向縱深發展。
根據茶葉生產發展的需要,1981年由他牽頭編寫出版了《茶樹栽培技術》一書,以深入淺出的理論和介紹先進的實用技術,受到讀者的歡迎。1984年,農牧漁業部委托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主編《中國茶樹栽培學》。他深知這是一部反映我國茶樹栽培科學技術水平的論著。他獨具匠心地起草了編寫提綱,知人善任地組織全國科研、教學、生產等方面學者30余人共同完成。在他古稀之年,雖經常病魔纏身,但仍以頑強的毅力和獨到的見解完成了他所分擔的寫作任務。李聯標終因積勞成疾,于1985年1月29日于杭州逝世。
在國內首先發現野生大茶樹
。保梗矗蹦,李聯標在中央農業實驗所湄潭茶場工作期間,雖然當時貴州的交通十分不便、生活極端困難,但他卻自帶行李步行,對湄潭、風岡、務川、德江四縣的茶樹地方品種作調查時,在務川縣老鷹山巖上首次發現我國野生喬木型大茶樹,把駐印英軍勃魯士少校宣布的在印度阿薩姆皮珊新福區發現的野生茶樹所引起的原產地爭論,又掀起辯論高潮。
李聯標列舉我國古代文獻的記載和繼他之后我國茶葉工作者與茶農在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的原始森林中發現許多喬木型野生大茶樹,根據植物演化歷史與古地理、古氣候的研究成果以及茶樹原始型形態、生化、細胞學特征,進一步指出勃魯士(英)、司徒博士(荷蘭)、威廉烏克斯(美)等所謂“茶葉非中國原產”的根本性錯誤;并以印度阿薩姆的地理位置和物種在地理上的分布規律,論證茶樹應原產于我國西南地區,強調茶樹野生資源不可能由印度阿薩姆逆流而上分布到中國境內,從而否認了原產印度和其他的二元論、多元論的論點,進一步確證了茶樹原產地為中國。
為茶樹品種資源的調查、保存和利用作出貢獻
。保梗常鼓,李聯標擔任湄潭實驗茶場技術室主任,建場當年就擬訂了“全國茶樹品種征集與鑒定”研究項目,先后在全國13個省征集了270個地方品種。50年代末和70年代中,他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又在杭州領導建立了大規模的茶樹種質標本圃,收集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