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包種茶|臺灣名茶
3、茶味
屬上選品的包種茶,湯水入囗不苦不澀,湯味純和刺激性強,喝下后令喉嚨甘潤無比。茶湯入囗淡而無味,刺激性弱者次之。
4、茶底
泡開后的葉底色澤鮮綠完整無損,枝葉連理者為上選品,葉片斷裂碎片,色澤暗綠者次之。
歷史發展
由來介紹
“包種茶”名稱的由來,相傳于距今150余年前,大陸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茶農仿武夷茶的制造法,將每一株或相同的茶葉分別制造,再將制好的茶葉,每四兩裝成一包,每包用福建所產的毛邊紙二張,內外相襯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蓋上茶葉名稱及行號印章,稱之為"包種"或"包種茶",后來輾轉傳到本省南港、文山等地。福建省所生產的包種茶以臺北縣文山地區所產制的品質最優,香氣最佳,所以習慣上稱之為"文山包種茶"。
包種茶在茶的認識上,廣義的凡清茶、香片、凍頂茶、鐵觀音音、武夷茶,皆可包含,包種茶在茶的認識上,廣義的舉凡清茶、香片、凍頂茶、鐵觀音、武夷茶,皆可包含,狹義上則單指半半發酵型茶,亦俗稱清茶,而包種茶以臺北縣文山區所產者為最,故狹義上則單指半發酵條型茶,亦俗稱清茶,而包種茶以臺北縣文山區所產者為最,故譽為文山包種茶。為文山包種茶。
制茶歷史
文山地區是臺灣制茶的最早發嘗源地。200多年前,文山地區就種植了近300公頃的茶園。據說清道光年間,一個叫王義程的茶商仿制武夷巖茶,用兩張方形毛邊紙,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并蓋上茶名及商行名號印章,因而得名包種茶,因產于文山地區,故又稱文山包種茶。
包種茶不僅開創了臺灣茶葉的制茶史,更是創造出了山城小鎮坪林的流金歲月。坪林位于臺北縣的東南,重山環繞,林木茂盛,山林中有一方平地,蜿蜒而過的是清澈見底的北勢溪,沿溪兩岸是蒼翠的茶園。溪水如同兩條綠帶懷抱坪林。茶是坪林人的重要經濟命脈,全鄉90%以上的人從事茶業和與茶相關的產業。坪林的老街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茶販行業。作為北臺灣最為盛名的茶鄉,傳承的不僅是清香獨具聞名于世的包種茶,而且是承載著臺灣茶業文化與歷史的特殊意義。
文山包種茶
臺灣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