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發酵工藝流程|熟茶發酵
在55-65°C之間,大約兩周的時候翻第一次堆。每次翻堆后,堆高逐步降低,用60cm逐漸往下降。通過堆子上插的溫度計來檢測堆溫,以控制溫度不要超過65°C。
五、第二次翻堆
在第一次翻堆以后,渥堆的高度降低10cm左右,間隔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可以進行第二次翻堆。這個時候的發酵時間,大約為21天左右。
六、第三次翻堆
根據第二次翻堆的情況,第三次堆茶高度繼續降低。在放置7天以后,即第28天左右開始翻堆。這個時候,抓一把茶試喝,湯色通常已經發紅,葉底也變為褐色。根據試喝的情況,判斷下一步該進行的工作。
七、開溝
第三次翻堆后,堆高繼續下降,通常不超過40cm。一周后,即發酵周期的第35天左右,堆子溫度降為35°C左右,就可開溝,讓茶冷卻。這個時間是3天,即發酵周期的第38天。經過3天左右,用手觸摸茶葉,感覺不熱了,就可以把茶葉堆成一個圓錐樣的大堆。
八、養茶
堆置一周左右,這個過程叫做養茶,然后就可以裝麻袋。整個發酵過程完成,大約45天左右,得到了渥堆后的毛茶。一個標準化的流程就這么完成了。當然,這個周期的時間是可以變化的。因為溫度是變化的,堆子高度也會變化的。所以根據原料、氣溫等各種環節來調節,45天可能就會變成80多天。
傳統的發酵過程如上所述。后面有時間,我們再探討每一個環節,隨著某些條件的變化,而導致熟茶口感的變化。這些年最流行的發酵技術中,有幾類典型。我想可以說一說,對茶友會有幫助。
第一、輕堆味發酵
某些茶廠宣稱自己有獨特的發酵技術,當年發出來的茶堆味就很輕,甚至夸張到直接就沒有。在實際發酵中,這一點不難做到。其要訣是,第一是發酵溫度較低,堆溫不到65°C,通常連55°C都不到;第二是初始投水量少,多次投水;第三是翻堆次數多,周期長,用8-12周的時間去發酵。
一言以蔽之,低溫發酵,少量多次加水,多次翻堆,可以得到堆味較輕的熟茶。但缺點也是明顯的。一般說來,發酵程度較輕,茶質較薄。
第二、生物菌種發酵
即所謂第三代發酵技術,又稱離地發酵技術。大滇關注此種發酵技術有好幾年,但試驗結果欠佳。發酵出來的茶,與紅茶口感類似,并無傳統渥堆熟茶的厚度和甘甜。當然,堆味也是幾乎沒有?礃幼,上天從來就是這么公平的,無法兼顧所有。
普洱茶的發酵工藝流程
熟茶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