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茶園管理技術|茶葉論文
科學、有效地防治病蟲害,是非常關鍵的技術環節。病蟲害防治方面,主要是“防為主、治為輔”,結合茶園的綜合管理,充分采取多種防治措施,標本兼治,有效地遏制病蟲害的滋生蔓延空間,為茶園管理營造無蟲無害的良好生態環境。目前在病蟲害防治技術中,主要是采取物理、化學、生物、農業等防治手段有機結合的方式。
1.1在茶樹的品種上,盡量選擇抵抗力強、免疫程度高的茶樹品種,增強抗病蟲害能力。
1.2在茶園管理中,應當盡量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讓害蟲的天敵與害蟲“同在一個藍天下”生存,給一些益鳥、益蟲足夠的生存空間和生活環境,甚至也可以提供一些食物或者居所,在維持生態穩定平衡的前提下,讓害蟲在其天敵的“發展壯大”下無立足之地。
1.3在茶園管理中,可以綜合采取一些病蟲害防治技術,比如,給茶樹及時祛祛病,修剪、摘掉一些病害化的枝葉,或者剔除一些枯枝,讓害蟲沒有滋生的源頭,或者應用一些能夠消滅病蟲源的有機肥料,再就是采取人工捕捉或者誘殺的方式消滅害蟲。
2.農藥的控制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茶葉已經成為了日常家居和辦公場所必備的飲品,成為了訪親探友的重要禮品,但同時,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和綠色生活質量追求程度的逐漸提升,客觀上也對茶葉的安全飲用質量越來越重視和關注,無公害的茶葉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和期盼。在國際上茶葉出口的國家和地區中,我國始終位居三甲,一直是重要的茶葉出口國之一,但是,近年來國際市場上對茶葉的質量檢測也越來越嚴格,農藥檢測的品種已經由起初的6種翻了10番以上,由于我國在茶葉中殘留農藥的指標一直無法有效地解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茶葉的出口數量,影響了茶農對茶樹種植發展的積極性,特別是對茶園的無公害化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病蟲害的防治中,目前很多地方在茶園管理中都采用了化學防治辦法,雖然這種方式對于殺死茶樹上的害蟲非常有效,對加強茶園管理非常有利,但是由于很多茶農在農藥使用方面的不科學、不合理,或者使用了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農藥產品,也是造成茶葉中農藥殘留成分過高的一個重要渠道。因此,在茶園病蟲害防治管理中,如果采取了病蟲害的化學農藥防治措施,就一定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農藥品種科學施藥,盡量選擇殘留時間短、危害程度低的農藥,而且一定要控制好使用數量,施用農藥的時間間隔要把握好,避免茶葉中農藥殘留過高,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影響茶葉市場的銷售,影響茶農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1要科學選用農藥產品,比如可以結合茶樹中病蟲害的類別,合理地施用吡蟲啉、Bt制劑、苦參堿、昆蟲病毒制劑等農藥,找準癥結,科學施藥。目前國家規定的不易降解的農藥一共有19種,絕對不能用于茶樹的病蟲害防治管理,主要包括三氯殺螨醇、六六六、DDT、1605、1059、氧化樂果、甲胺磷、水胺硫磷、毒殺芬、七氯、氯丹、稻腳青、殺蟲脒、磷胺、氟乙酰胺、苯硫磷、異丙磷、久效磷、呋喃丹等。
2.2要嚴格控制時間間隔。在施用農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時間間隔,盡量減少在茶樹上噴灑農藥的數量和次數,防止茶樹對農藥的不適應性,也防止化學農藥將害蟲的天敵也一同殺死,得不償失,而且還要注意在農藥品種的選擇上,不能長時間的只使用一種農藥,每年對同一個品種的農藥使用最好別超過2次,而應當多種農藥交替使用,科學搭配,防止害蟲出現耐藥性,節約用藥成本,也使農藥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四、結束語
隨著茶葉需求量的逐漸增多,茶樹種植規模的逐漸擴大,加強茶園的無公害化管理也逐漸被提上了重要日程。相信在茶農管理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管理經驗不斷豐富的客觀形勢下,茶園無公害管理一定會進一步納入規范化、科學化發展的軌道,在努力拓寬茶葉市場出口空間,穩定、高效地提升茶農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方面發揮新的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玉翠.無公害茶園的建立及其管理技術.山東農業科技.2004(1).
[2]汪于奎.無公害茶園病蟲草害防控技術.現代農業科技.2006(6).
[3]葉玉萍.無公害茶園管理的技術要點.茶葉科學技術.2009(9).
[4]戴任.無公害茶園蟲害控制技術.安徽科技.2010(1).
[5]張華.無公害茶園管理技術.河南農業.2014(1).
無公害茶園管理技術
茶葉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