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普洱茶起源
邊疆各民族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
明謝肇制在《滇略》中稱:“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明代,“普茶”—名正式載入史書。清檀萃所撰《滇海虞衡志》載:“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 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端、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此六茶山均在普洱 府屬普洱 廳界內。普洱 府是當時茶葉貿易的集散地,普洱 廳所屬六大茶山的茶葉大部分集中到普洱 府,經加工精制后,運銷國內外。
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拾遺》中亦有“普洱 茶出云南普洱 府”的記載。明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也有:“普洱 茶蒸而成團,西番市之”。說明在明代普洱 茶正式被載入史書,并印證了內地先進的采造、制茶法已經引入普洱 茶的加工技術之中,普洱 茶已被社會各階層所接受消費,普洱 已成為茶葉集散中心,普洱 茶開始名揚中華???
前人對普洱 府地區茶葉方面敘述較多,從栽培管理、采制加工、花色品種、產品流向等,都較為詳盡、表明茶葉生產在當時當地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是山區少數民族的一項重要的經濟收入。清代曾任云南總督的伯麟著有《進云南種人圖說》談到“黑窩泥”(即今哈伲、愛尼人):“采茶賣茶其業也,女子勤績縷,雖行路不釋手,普洱 府屬普洱 有之”。文中肯定一些山區的哈尼族以采茶賣茶為生。
關于普洱 茶的文史記載,除唐《蠻書》、宋《續博物志》、明《滇略》、《本草綱目》、清《普洱 茶記》、《滇海虞衡志》、《普洱 府志》外,民國時期有《新篡云南通志》、《云南通志長編》等書籍。
普洱 茶產于何地?現在大多數的觀點認為:普洱 茶因普洱 府而得名,普洱 府是普洱 茶的原產地和集散地。因為按照自然經濟時期市場形成的規律,某種物品要形成規模集散,首先是這個地方要具有一定的物品產量,其物品產量在滿足自身消費后,還要有大部分變成商品進行交換,然后商賈紛紛慕名云集,買進賣出,形成貿易,由于市場需求的拉動,才逐步向周邊地區輻射擴散。據史料記載,清朝雍正年間朝廷在普洱 府建立了流官體制,加強對所屬三廳一縣一司的管理,其核心就是促進茶葉種植的科研和發展,形成大宗商品,為朝廷增加稅收,承擔向朝廷進貢的責任。因此,普洱 府的設立對普洱 地區的茶葉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隨著時間推移,圍繞茶產業逐步形成了以普洱 府為中心的大規模的加工和貿易,普洱 成了茶馬古道的源頭。茶學界公認,普洱 茶的后發酵工藝是馬幫在長時間運輸過程中形成的天賜特殊工藝,擁有馬幫這種特殊交通工具的是茶商,普洱 就是茶商云集、趨之若騖的地方。更為重要的是茶商沿著以普洱 為起點的五條向外輻射的茶馬古道,將普洱 茶介紹、銷售到世界各地,世界因此得知普洱 茶。據《普洱 府志》記載,普洱 府當時會館林立,酒樓茶肆鱗次櫛比,中外茶商接踵摩肩,成為了國內外影響較大的商貿重鎮。所以,普洱 府不僅是普洱 茶的集散地,而且是最早的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