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的普洱茶行業
詐取最大利潤制造好稀缺概念之后,在嚴密的安排下,大量的普洱 茶以非常“稀缺”的姿態靜悄悄流入市場,其中“中茶”在今年突然向市場增量2萬噸普洱 茶。“相當于增加了四個大益茶廠。”茶市經銷商心有余悸地說。
事實上,昆明茶廠自1996年停產至2006年開工,十年間“中茶”都未生產過普洱 茶。2006年3月,中國土產畜產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重新獲得了“中茶”商標使用權,此時原先旗下的下關、勐海茶廠早已剝離改制,只剩昆明茶廠一家,且年產量據說不足2000噸。
這樣的情況下,“中茶”開始以每公斤50元授權其他廠家使用“中茶”商標,并將批號分字頭賣斷。“珍稀普洱 ”的供給量暴增!“大量貼牌導致質量混亂,價格暴跌,引起炒家恐慌、拋售,又將‘大益’、‘下關’等在高位運行的品牌拉下水。”其中“大益7542"在2007年5月20日由1.6萬元/件跳水到1.1萬元/件,標志主力已經出了大部分的貨,開始尾盤甩貨。
而港臺大炒家的老茶餅藏量是另一個考核指標。據“炒茶人”描述,他們已經提前幾個月出了大部分貨。中炒家(一級和云南二級經銷商)大約晚一到兩個月出完,并且云南的經銷商沒有一個被套。
這個可以從拍賣市場看出端倪。
文/帶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