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搖籃--西雙版納
香港茶肆,曾有一聯云:
普洱 鐵觀音松濤烹雪醒詩夢
龍井碧螺春竹院彌香蕩濁塵
在此聯中,普洱 茶位尊第一,這自然也說明了普洱 茶這自然也說明了普洱 茶在香港的受寵程度。據資料載,作為中國茶葉外銷的重鎮,香港與世界上8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良好的茶葉貿易關系。而在外銷的茶葉中,以1998年為例,外銷綠茶是2583.5噸,外銷普洱 茶和紅茶達到了5211.5噸。
因此,凡普洱 茶品茗大師,欲尋普洱 珍品,無不涌向香港。同時,在臺灣、益城行、誼欣陶藝、風采堂、上仁茶行、福大同茶莊、齊壺惜、祥興極品茶莊、隨緣陶藝、鴻記洋行、瑞順行和世逢有限公司等等,無不以陳年普洱 茶為經營主項,且以所藏之珍互相斗法攀比,把這茶中絕唱演繹得令人蕩氣回腸。據統計,臺灣每年的普洱 茶銷量為1000公噸以上,平均每人每年消費0.05公斤。
在一本名為《紫玉金砂·普洱 文選》的臺灣出版的茶書中,所列“普洱 ”,大都又以署“勐海茶廠”和“易武茶區”為招貼;另一本由鄧時海先生所著的茶書《普洱 茶》,所列的普洱 茶42種珍品,不包括那些外地茶廠,用西雙版納茶葉原料生產的普洱 茶,僅出自版納的就達31種,而其中勐海茶廠就占了11種,與西雙版納無關的僅9種,且都是“北越”、“泰國”、“不詳”、“思普茶區”等國外的或含糊的產區所為。
這例讓我不得不再次強調一下西雙版納是普洱 茶的搖籃這一觀點。
云南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的王懿之先生曾寫過一篇名為《云南普洱 茶的歷史探源》(原載臺灣版《紫玉金砂》第14期)的文章,其中一段,摘錄如下:
據我國史書記載,茶沿至魏晉開始有了采茶做餅的加工方法。經六期以后不斷改進,到唐代又發明了蒸青制法,將鮮葉用蒸汽殺青后,搗碎制餅,貫穿起來烘干,改變了原有餅茶的氣味,變得更加的馨香可口。唐代以后,我國的茶葉及其栽培技術,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強,便傳播到亞洲四鄰及世界各地。
然而,我國的茶葉業最早又源于哪里?世界茶樹的原產地在什么地方?這是十分重要的學術問題。多年來中外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有的學者根據一些不完全的資料,認為原產地在印度,而越來越多的中外學者,根據多學科的綜合考察研究,則認為茶樹的原產地在中國云南的西雙版納。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察和論證,首先,從野生茶樹的重要發現來分析。世界上多數學者認為茶樹原產于中國,瑞士著名植物分類學家林奈最先所定的茶樹學名Theasinensis,意即“中國茶樹”。在我國史書上,有關野生大茶樹早有記載,最可貴的是,1949年以來在云南境內發現了許多野生大茶樹,是我國迄今發現野生大茶樹最多的省份。特別值得重視的是,0在云南西雙版納勐?h先后發現的兩株古老的野生大茶樹,它是論證茶樹原產于云南西雙版納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
1962年2月24日,茶葉科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