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景東茶,等待千年的輪回?
朗、彝族等)四種文化的交匯而形成獨立的銀生文化。同時是元代改土歸流分界點,也是滇西南地區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分界地。來自不同地區的茶文化,很早以前就隨著這四種文化在景東進行交匯,形成集大成的‘銀生茶文化’。我個人認為‘茶出銀生’是云南茶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早期起源,至少在唐代以前就基本形成了。”
“今天流行的大理白族三道茶,就是根據“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以飲之”的歷史記載進行改進的,而這種古老的飲茶方式,景東縣境內無量山、哀牢山的各族人民一直在飲用。比如,糊米茶就是把大米炒糊與炒過的茶一起飲用,此法一直用于治療拉肚子(腹瀉);也習慣用炒茶加姜片、花椒喝了發汗,治療感冒,這些簡單的方法千百年在缺醫少藥的地方廣泛使用。”在包忠華的眼里,景東縣不但遺留有“銀生茶時代”的古茶園遺址,還至今保留有銀生茶的制茶傳統和飲用方式——“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以飲之”。這些都是古銀生茶就起源于景東及其周邊地區之佐證。
由于很早就受中原文化的洗禮,景東是滇西南著名的文化名邦,尊孔重教之風盛行。景東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在這里出了清朝皇帝的帝師(同治皇帝的老師劉崐)等歷史人物?胺Q云南罕見的儒家茶文化與少數民族茶文化的交匯之地。雖然,數百年前,隨著普洱 茶文化的崛起,銀生茶不再是云南茶文化的天之驕子,景東茶也隨之落寞了許久。今天,我們在歷史長河中打撈銀生茶光輝燦爛的過去,是想告訴世人,這是一片適合茶樹生長,適合茶人種茶、制茶,弘揚茶產業與茶文化的熱土。隨著云南茶葉在當代的復興,古老的銀生茶文化也會復興,景東茶有著不可限量的未來。
寂寞中的歷史貢獻
其實在這幾百年的寂寞里,景東縣的茶葉亮點也是頻出的,一直作為歷史上普洱 茶的重要原產地而存在,只不過其光輝被后起的寧洱、思茅、版納所掩蓋罷了。
清嘉慶《景東直隸廳志》就記載:“蒙樂山間產野茶,然味澀苦,人少采食。民間所見之茶大都賣至普洱 。冬春之間,入山采茶者甚眾,或轉賣于彌度、昆陽,故景東商販生意以茶花二項為大宗”。“蒙樂山”即今無量山,說明清朝的時候,景東商人已經將景東茶賣到普洱 、彌渡、昆陽等地。清光緒年間,云南詩壇著名詩人、景東郡守的黃炳坤的《采茶曲》,準確地敘述了景東十二個不同的采茶節令、茶葉生長特點,采茶人、買茶人、飲茶人的情感世界。
到了清末民國年間,隨著江北六大茶山的衰落,普洱 茶的中心遷往勐海、江城、思茅等地。由于,景東靠近昆明、大理,是普洱 茶北上的交通要道,其也因此成為了普洱 茶著名的種植、加工與集散地之一,古老的銀生茶又一次發揚光大。一時間,當地人紛紛開辟新茶園,加工普洱 茶。據民國9年(1920年)《景東縣地志征集資料》載:錦屏區南攀箐原有茶樹6千株,新植2千株,前所新植1.2萬株;文井區清涼原有茶樹9萬株,新植15萬株;安定區中倉原有茶樹20萬株,新植30萬株;者干(大街、花山)新植茶樹12萬株。
這里尤其需求提起的是,民國年間,景東愛國人士羅俊卿“因鑒于國家之貧弱,外貨之輸入”而“竭力提倡奮發興起,多創實業,振興實業以塞漏危而救國家”,遂開發老倉福德茶山并創制“老倉茶”。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老倉茶經云南省勤業會審查評定為優等獎,時任省長唐繼堯簽署并頒發優等獎章以示鼓勵。
解放后,景東一直是云南的產茶大縣,為勐海茶廠、下關茶廠、昆明茶廠、普洱 茶廠供應了大量優質原料,景東茶也被譽為“拼配茶的味精”。
任憑時代變遷,景東一直是出產優質茶的地方,這樣的歷史地位是撼動不了的。景東擁有的茶樹生長環境與茶樹資源,放在整個中國也是罕見的。
首先從茶樹的生長環境來說,坐擁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許多地方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而景東縣的許多古茶園就分布在這些原始森林里,人跡罕至。
其次,景東縣的古茶樹資源十分豐富,有野生茶樹群落分布面積28.6萬畝,占普洱 全市野生茶樹分布面積117.9萬畝的24.3%;有栽培古茶園3.71萬畝,占普洱 全市古茶園面積18.2萬畝的20.4%,分布在老倉福德、御筆、金鼎、漫灣、哀牢山西坡等五座古茶山上。
據媒體報道,在2007年5月15日舉行的銀生古城首屆普洱 茶原料交易會專家品鑒座談會上,國內知名茶葉專家品鑒景東五大古茶山普洱 茶原料后,一致認為:5個樣茶香高味濃,品質好,內含成分高,不但是普洱 茶的上好原料,也非常適宜加工紅茶。
在輪回中復興的茶人們
茶葉產業是景東縣內涉農最多的傳統優勢產業,是山區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茶葉產業的興衰直接關系到景東農民的增收,關系到景東農村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截至2013年,景東是云南省37個重點產茶縣之一,現有茶園面積23.2萬畝,茶產業覆蓋全縣9鄉4鎮165個村,涉茶農戶達5.4萬戶23萬人,有茶葉初制所118家,全縣共注冊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93個。
“茶葉面積大,布局分散,單產低,效益差,企業弱小,低產茶園比例過大、加工粗放,缺乏統一的管理加工技術標準等這是景東縣茶產業長期存在的現狀”,景東縣茶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沈維榮這樣表述。
而在云南茶界的商人看來,景東茶屬于高海拔的茶,所處環境氣候寒涼,所產茶葉清香有余,滋味不足,適合做綠茶,但不適合以醇厚見長的普洱 茶?傊,一提到景東茶,他們就往往會冒出一句,景東茶做普洱 不行,茶氣太弱了。
果真如此嗎?云南省知名茶文化學者詹英佩老師,曾著《中國普洱 茶古六大茶山》《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雙江》等名著,她計劃撰寫一部《無量山》的書,為此于2014年1—3月深入景東無量山的景福、林街等鄉鎮實地考察。她考察完兩個鄉鎮之后是這樣告訴包忠華的:“此次考察讓我無比震撼。”震撼之一:這是她在云南看到大茶樹最集中的地方,直徑80—100公分發現有不少,直徑30—40公分的比比皆是,這樣的資源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震撼之二,景東有如此的資源而沒有很好的宣傳,茶農辛辛苦苦從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茶樹上采摘下來的茶葉,只能賣到30—40元/公斤,實在讓她心疼。
圖為:詹英佩、包忠華、羅凱鴻一起在交流 李世華攝
據了解,詹英佩老師這次是自費去無量山進行艱苦的田野考察的。她將從昆明開下來的車停在鄉政府,然后坐上當地村民的摩托車深入一個個山寨去實地勘探。經常在一個村子一待就是一個禮拜,吃住在老百姓家,每項費用都有明細表,用現金支付給提供食宿方便的茶農。
包忠華和很多國內外茶專家交流中,深感壓力重大,他用了兩年的時間挖掘了景東很多茶文化支點,成為深度發掘銀生茶文化的基礎。他認為,景東茶具有獨特的清香淡雅、回甘持久、茶味平和等特點,相對于六大茶山、勐庫茶的茶更平和些,缺少所謂的霸氣,其實是人們對清香風格的景東茶缺乏認知度的原因,而被歸為不入流的茶。
他指出,“普洱 茶所謂的霸氣與柔和,只是風格的不同,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而已。也許在普洱 茶的傳統銷區人們更喜歡口感重一點的茶,但是景東的清香型茶葉很適合華東與北方的新興市場的人群,更適合年輕人和女性品飲。景東茶是典型的能夠越陳越香的茶。有些地區的茶剛做出來,表現非常好,但放上幾年后就轉為淡薄了。而景東茶正相反,剛做出來滋味稍顯淡了一點,但是擺放幾年后一品,滋味醇厚,陳香馥郁,其變化讓人驚喜不斷。”
景東縣的“毛茶大王”之一羅凱鴻先生,多年來致力于提升景東茶的品質,掌控了景東縣許多珍稀的古茶資源,他說,“許多人說景東茶不行,但偏偏來景東收茶的人很多,每年有上萬噸毛茶供應給大益、下關、普洱 茶集團、天士力等知名品牌,這只能說明景東茶被市場的偏見耽誤了。”
不過,他承認,跟易武、勐海等普洱 茶最核心的產地相比,景東茶在茶園管護與加工制作上存在很多問題。因為,以前景東長期作為原料基地,被人為壓低價格收茶,茶農所得十分有限,他們不愿意在茶葉上投入過多的資金與精力,茶園管理粗放,采摘混亂,加工就利用家里的煮豬食的鍋殺青,然后胡亂揉捻一下,隨意用篾笆曬在地上,時常被雞踏狗跳的。這樣一來,景東縣坐擁第一流的茶葉資源,竟然被加工不得法,衛生條件差毀了大好前程。
鑒于此,作為景東縣有遠見的新生代茶商,羅凱鴻早在數年前就帶領當地的老百姓到易武、勐海等地取經,學習先進的制茶經驗與經營理念,然后成立小微初制所、茶農專業合作社與天澤茶業公司,在景東縣大規模推廣全程不落地、清潔化的加工方式,并采用專用鐵鍋炒制手工茶,同時引導茶農科學合理管護茶園,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古樹茶與小樹茶分開采。在銀生茶業、天澤茶業等景東縣龍頭茶企的帶動下,推廣新型的先進種茶與制茶技術,景東茶的品質在近年來突飛猛進,受到了外界的好評,茶葉賣得起價,許多茶農的收入也在短短數年之內翻了幾番。
景東縣茶葉品質的大提升,也跟政府部門的重視與大力扶持與引導分不開的。景東縣茶辦的沈維榮主任,這些年來在景東縣實施“八大工程”。該項工程涉及到了打造優質原料基地、加大初制所改擴建工程力度、扶持培育龍頭企業、市場開拓與品牌培育、標準化體系建設、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素質培訓工程、建立市場監管體系等八項實事,深受景東縣的茶農、茶商的好評,堪稱惠農之舉的典范工程。
生于景東的包忠華,對家鄉懷有深厚感情,一直在為景東茶產業的振興不遺余力地奔走,發表了數十篇文章宣傳、吶喊以及獻計獻策。這次,他作為普洱 市茶業局文化品牌科的科長,帶領我們深入古老的銀生府故地采訪,想向外界展示景東茶神奇魅力,讓更多的人來關注古老的銀生茶在當代的發展命運。
他對景東在深山里推行的“小微初制所”贊不絕口,認為非常適用于底子薄的茶農,幾萬元的小投資,就能極大地改善當地茶葉的加工條件,提升毛茶的品質。等到小微初制所完成了原始積累,可以升級為標準配置的初制所,生產品質更高的茶葉。這對于景東茶產業的發展無異于是功德無量的事。包忠華認為,羅凱鴻的“小微初制所”的經驗,不但值得在景東縣境內大力推廣,還可在全省范圍內推廣。
現在,這些引領景東茶在當代復興的茶人,又在構思“景東縣初制所聯盟”,打造全省第一流的毛料供應基地。他們不但要做原料商,還想做品牌商……
他們,他們的祖先與后代,都在生命之輪里流轉不息。有一種復興等待了一千年,那就是茶出銀生,重現輝煌!
后記:感謝普洱 市茶文化學者包忠華先生對此文的費心修訂,補充了大量珍貴的資料,尤其是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從銀生茶到普茶到普洱 茶的歷史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