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廠的背影與墨江茶葉沉浮錄
統經典茶廠——勐海茶廠的支撐與提振。而墨江的茶產業就沒有交上這么好的運氣,離開傳統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墨江的茶企茶商一直以小打小鬧,游兵散勇的面目示人,淪為擁有豐富的名茶資源,但缺乏知名品牌,靠賣原料或貼牌生產來生存。
墨江茶廠衰落的緣由是這樣的,“解放后直到三康時期的廠長叫王宙,1974年以后就是趙紹敏當廠長,直到1988年,然后是我兄弟朱繼紅當廠長。1983年以后,我父親朱子泰是副廠長。我兄弟之后,1992年許江華當廠長,當到1995年,之后是楊忠當廠長一直到現在。1993年,茶廠收購大量的茶葉發省外,貨款收不回來用酒抵債,使得茶廠一蹶不振,衰退在商品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朱繼偉說。
墨江的制茶傳統其實是兩塊,一塊是以迷帝貢茶、須立貢茶為代表的傳統普洱 茶道路;另一塊是以墨江茶廠為代表的現代精制道路,其代表產品是高端綠茶與紅茶。與之相應的是,墨江縣的23萬畝茶園分為兩大版塊,一塊是5萬多畝的古茶園,以開發古樹普洱 茶為主,另一塊是18萬畝生態茶園以開發高端綠茶、紅茶與生態普洱 茶為主。古茶園與古樹普洱 茶可以做成墨江茶的頂級名片,但要論量還得從生態茶園與生態茶品想辦法,高端紅茶與綠茶就是一條很好的出路。
墨江縣從2010年起,大力推行生態茶園建設,到了去年基本完成任務,被譽為普洱 市生態茶園建設排頭兵。“北回歸線上最大的生態茶園”屹立在世人面前,這是墨江縣打造高端綠茶、紅茶與生態普洱 茶最大的福德資糧,墨江縣有遠見的茶人與茶企都在發力這一全新的藍海市場,沒必要都去擠古樹茶獨木橋。
這次來墨江采訪,我們非常重視從新華茶廠到墨江茶廠的歷史文化挖掘,因為其代表了墨江縣現代茶葉精制的道路。墨江茶葉能在民國與計劃經濟年代創造精制茶的輝煌,必然能夠書寫更加燦爛的未來。
目前,朱繼紅的回歸茶廠就在做續接墨江現代茶葉精制傳統的事,推出回歸普洱 、回歸紅、回歸綠三大王牌系列產品來重現父輩的輝煌;貧w茶廠還聘請了功勛卓著的原墨江茶廠趙紹敏老廠長,任技術顧問,并積極籌備建設回歸莊園。
而在景星大平掌,李子忠的新華茶廠原址,我們看到了重新矗立的新華茶廠。這個茶廠是景星人李榮明所建。原來,墨江茶廠搬離大平掌之后,政府利用舊址于1965年建成農業中學,68年改稱茶葉中學,為墨江縣培養了大量的茶葉專業人才。雖然這所學校于1973年改稱墨江三中,并于97年搬到景星三康,但其長期設有茶葉課程,并有校辦茶廠與茶園基地,供學生們實習與勤工儉學。李榮明80年代初在墨江三中讀初中,1988年來學校做后勤,先是承包早晚點,后于1995年幫學校里做茶。也就是說,李榮明在1995年恢復了新華茶廠做茶的歷史,先是幫學校做,后來出來自己做,并于2011年恢復使用新華茶廠名,2012年注冊了廠名,利用傳統工藝,加工普洱 茶、綠茶、紅茶,產品賣到山東、廣州、遼寧、昆明、普洱 等地。
在李榮明斥資100多萬元進行改造的高標準、清潔化初制所,我們看到先進的現代工藝與傳統工藝并存。李榮明還在利用李子忠時代工藝做紅茶與綠茶——手工炒茶與揉制,裝在竹制烘籠(篾籮)里用梨炭烘干。這種帶有一點點炭香味的茶品依然受到老茶客的青睞,目前墨江縣開始啟動此項茶葉工藝的非物質遺產保護。
如今新華茶廠的3000多畝茶園成為墨江鳳凰茶山上的“鳳凰屏古茶園”,新華憑借厚重的茶史文化和古茶園成為普洱 市天下普洱 茶國有限公司的原料基地。70多年前新華茶廠名振云南茶界,未來新華的后繼者將在繼承與創新之中不斷延續下去,越來越多的茶人團結在墨江茶的復興大旗下,共創鳳凰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