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興號大票見證記-普洱雜志
片,從右至左分別題為,“督造人向繩武小像”,“向質卿主人小像”,“督造人向壽山小像”,左右照片為長方形,為突出主人中間為橢圓形,只可惜照片之處已完全被蛀蟲吃光,難見真容了。左右還有兩頭經裝飾的吉象并有月季花,典型的上世紀2、30年代海派商標風格。仔細看,大票 底色上還印有金黃色縷空彩云字體的“同興向……”幾個隱形大字,而左側英文部分已被蛀蝕,看不清了?梢娺@張大票 采用的是當年先進的多次印刷技術,表達出強烈的防偽意識。內文均為豎排繁體,不著標點符號,實為考驗現代人識文斷句的能力,F經電腦照錄如下:
本莊開設云南易武即夸之鎮越縣茶莊專采辦普洱 ▲▲▲▲(屬之三山)日易武曰倚邦曰蠻松三處上好(陽新)眷白尖▲(萘)葉精工薰擐銷行中外相傳五世歷年壹百五十余栽馳名已久清時貢茶皆由此三山采選所以本莊歷年所出之茶專采辦易武倚邦蠻松正山白尖茶葉從無他山一茶混入故其味清香▲質溫和均系天然非人工制造而成▲可以比例飲之最消食解渴消暑清▲明日于衛生前逢大有脾宜遠近▲客商賞賜顧▲▲虛日信仰共昭近有無恥之徒希圖▲利每有以猛烈豬街壩子等處所產茶混入冒充本記▲山之產不知其味苦其性寒涼一▲▲便明▲▲(惟恐)中外官商不明被英所惑反▲▲▲▲▲▲▲▲▲(究易武茶之不良虛有)英名▲特自一九三五年中▲▲日改換內票石印雙象蓮商標并采辦主人向▲▲▲▲▲▲▲▲▲向繩武弟兄凡像外每元內有▲茶原產▲以資識別庶口惠顧諸公不致為魚目混珠之▲物所欺▲矣▲呈請▲府立案外特▲加此內票
(一)專辦易武倚邦正山同興向質卿上印萘莊元茶
(二)專辦蠻松正山同興上印荷花紙包風尾茶
(三)兼辦易武同順祥向繩武蔡莊元茶
(四)向慶記向壽山督造
總發行云南石屏同源利西正街門牌一九二制造廠易武同興號主人向質卿謹啟
代雋▲▲▲▲▲▲▲泰住址大道西一五六號
注:1、有▲處為蟲咬看不清的文字?跒榭崭。
2、文中括弧部分為編者從其他資料中所壹,以求更全一些。
在第一餅茶的上部,人們還發現了一張黃褐色紙張用紅宇印刷的完好的內飛:
易武同興號向質卿專辦易武倚邦蠻松頂上白尖金蓮商標貢茶其味天然清香又能消食解暑對于衛生大有裨益歷年已久中外馳名近因假冒甚多特于廿三年桌請實業廳長立案注冊士商光顧請認內飛為記
主人向繩武披露
當人們激動的心情還未平復,善于思考的劉湘云董事長歸納了如下幾條:1、從傳統來看,普洱 茶是講究歷史的,同興號是百年老店,當時在易武“相傳5世”,具有150多年的歷史,傳承的是家族傳統工藝。2、普洱 茶是講究“血統”的,同興號歷年來采用的都是三座山頭的純料,強調“正山”二宇,“從無他山一茶混入”。古代的一個茶莊,也可以理解為現代的一個莊園,它具備茶產品源頭的管理及整個產品的制作過程,以保證其品質。3、普洱 茶造假古已有之。同興號首先強調“均系天然非人工制造而成”:其次有人用其它地方的茶“混入冒充本記”,改變了同興號的品質和性狀,?蜕瘫婷髡鎮。在一張大票 和內飛上如此精心隆重,表達同興號以誠信示人的中華優秀文化傳統。4、這筒茶產于1935年后,為晚期同興,距今已70多年。5、中英文對照的大票 說明,當年的普洱 茶一直在做出口生意。
據筆者所知,同興號原名同順祥號,亦稱中信行,以專門生產高級精品普洱 茶而聞名。祖上原籍滇南石屏縣。創辦于清雍正10年(即公元1732年)。與同慶號、乾利貞宋聘號、福元昌號在易武幾乎同時出現,被稱為當地的“四大家族”。每年的茶產量都在500擔以上。清末民初,是易武最興盛的年代,當時有茶號7、80家,加上幾十戶其他商家、馬店,共有100多家。每當旱季,運茶的馬幫來來去去,空谷之上,馬鈴聲脆,馬蹄聲碎,恍如天籟。房屋宅院依山而建,鱗次櫛比,蔚為大觀;每當云霧升騰,若隱著現,宛著一道“天街”。今日欣賞同興向質卿圓茶,看到從大票 中透露出的訊息,仿佛感覺到了來自天街的回聲。這也使我聯想到楊凱先生在《從大清到中茶》一書里,談到的1908年也是與易武相關的一樁公案:那年四川敘府(今宜賓)茶商光儀正、瑞豐祥、興順和等7家茶行向當時云南主管商業的勸業道狀告當地二級經銷商際春茶行、天申茶行,將依邦宋寅號、元昌號包心茶賣給他們。那時的“包心茶”也就是現在的廠家為調配口感,改善品質而采用的不同山頭,不同級別的心茶、蓋茶、撒面茶摻合在一起的茶餅。而在當時這種“包心茶”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云南勸業道經調查后認為:“此等敗壞商業之事,著不格外議罰,不足以昭警戒。”在云南勸業道的調解下,最后售出方每一擔茶減銀二兩七錢。在當時,一擔茶運到敘府值白銀14、5兩,除去長途運費和本錢,所剩不多,這個懲罰還是相當重的。
因此,通過這段公案和同興號大票 的啟示,筆者認為:傳統的普洱 茶主要是做純料的,而不同茶區的茶葉,大范圍,多批次的拼配茶,只會肇始于計劃經濟時代或廣州、香港這樣的加工銷售終端:而更多的原因在于制造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降低原料成本等經濟利益。這也是云南普洱 茶一直處于江湖紛爭,讓消費者霧里看花,良莠莫辨:難以塑造品牌,難以走向高端的頑疾之一:也許,或復歸傳統,或拓展科學,才不失為好的方式。